(記者邱家琳報導)被譽為「不丹當代藝術之父」的訶莎.卡瑪(Asha Kama),以畫佛作為一生的修行,並透過創作不斷探究佛說佛法。在丹之寶藝廊創辦人呂若潔的奔走下,歷時三年,終於邀請訶莎來台舉辦個展「行雲鎏光」,3 月 23 日至 5 月 20 日於昇恆昌內湖旗艦店文化廣場展出 30 幅新作。
訶莎.卡瑪,本名為迦摩.旺迪,生於 1958 年,受唐卡繪畫正統訓練十年,其後領取公費赴英國肯特郡藝術與設計學院深造,為不丹首批旅外藝術家。近年來,訶莎持續應邀至印度德里、新加坡、韓國首爾、紐約曼哈頓等地展出,其作品由不丹皇室珍藏於不丹皇宮、海內外企業和國際五星飯店也競相收藏。
「行雲鎏光」(Lingering in Gold)是訶莎自 2011 年於不丹舉辦個展「Colour of Prayers」以來,睽違八年後首次在海外發表個展,作品系列涵蓋「佛陀」、「轉經輪」、「金剛法舞」及「曼荼羅」四大題材,希冀能引領觀者走進佛陀之心,一同感受作品中傳遞的平靜祥和之境。
展覽主題是訶莎對生命體悟的註解,「Lingering」意指悠遠緩慢地思考,是一趟心靈之旅,也是對作品的一種奉獻;「Gold」並非指涉物質上的富足,而是我們皆與生俱來的珍貴潛力,使我們能在福佑之中獲得快樂。而佛教表法中,萬物一切,皆作金色,永恆不變稱之為金,亦是訶莎於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用色之一。
在訶莎筆下的佛,面容莊嚴慈祥,令人心生靜謐,形體構圖卻大膽跳脫傳統佛像繪畫的限制,或矗立或隱沒於無垠無盡的天地之間。他同時也將自身對於佛的理解內化轉譯而成,融合東西方傳統與創新的表現技法,承載了佛陀的千年智慧。
「佛陀對我來說並不是一個宗教,而是畫。但我試著了解祂的佈道、祂的故事、祂的無私、祂的同理心、祂的內心。」訶莎感性說道,他對於一種質地很有興趣,那就是物品的陳舊感。一層又一層的時光、一層又一層的故事。
訶莎將古寺的斑駁質地,透過顏料層層交疊出豐厚的歷史感,並將不丹的文化符碼—祥龍、雲紋、藏紅僧服融入作品之中。他也常使用蘭札文(Lantsa)書寫於畫布之上,該文體泰半摘自梵咒(mantras),用來傳遞佛教修持中所具備的聲音、語言及祝福,試圖擴展佛像之外的哲思,將古老的音律聲符轉化為現代的藝術語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