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-05-24|撰文者:林侑澂 (非池中報導)
藝術家汪柏成來自台南善化,自幼就受到家中悠遠的佛教氣質薰陶,並且潛心學習書法。雖說家風嚴謹,也一直都支持汪柏成的創作熱忱。高中就讀於美術班、大學主修雕塑、研究所專攻建築的汪柏成,現同時也有著藝術家、專業建築設計師、篆刻師、品牌設計師及土黑社書道社團創辦人等等多重身分。豐富的學養經歷,讓汪柏成在創作上經常顯現出多樣領域的思維。作畫以書畫筆意為基礎,常見古典與當代的交融。本次借用佛教神獸「風馬」為題材,與丹之寶畫廊合作發表了《風馬牛犇向吉》個展。藉由多層次的藝術語彙,訴說著在亂世中對於人們的祈願。
對於汪柏成而言,佛法的修習並非單純是宗教式的修行,也是一種哲學的研究。這一次藉由取材風馬意象,體現了對於自身的反思。也在佛教的世界觀中,細膩地詮釋著心深處所秉信的處世之道。學習過許多的典籍的汪柏成,如今選擇了一種最為直接、最為貼近本心的宗派。
汪柏成所熟悉的佛教中,經常會以「辯經」(經文辯論)的方式,讓所謂的真理越辯越明。這樣的思考模式也體現在了繪畫創作之上。形式各異的畫風,都記錄著汪柏成探詢哲理的道路。本次著展覽中,可以看見汪柏成有別以往、更加深入探討信仰的體悟。將繩經抽象或具象的風格漸漸揉合,自然而然地進行繪畫。
萬物的奧秘無法盡解,世間卻能夠看見因果。這些因果是不可逆的、或巨或微的循環。由此,汪柏成試著將「沒有結果,只有過程」、「活在三世,活在一息之間」等等的概念入畫。於是汪柏成的畫面,將諸多「當下即是因果」堆疊在一處,從瞬間與永恆之間,辯證著自身的位置。
2020年至今,全球各地受到肺炎疫情的衝擊,許多過去習以為常的生活模式都經歷了挑戰與轉變。也讓對於社會情勢最為敏感的藝術家們,創作出許多相應的作品。而汪柏成則是反其道而行,不去描繪關於疫情的景況,而是試著描繪紛亂中可以相信的良善力量。
在前幾個系列中,汪柏成從書道出發,抽象地討論著人性百態。而最新發表的系列,則是以風馬為開端、藉由宗教神獸為載體,鋪陳著更多容易閱讀與感受的視覺作品。藉由神獸之於水紋雲霧間的意象,轉喻著典籍《讚佛偈》中「剎塵心念可數知。大海中水可飲盡。虛空可量風可繫。無能盡說佛功德」的哲學觀點。藉由無限大與無限小的視點,討論著「生滅有無」之於宇宙萬物間,相同相通之處。
汪柏成的創作鮮少涉及外在事物或是七情六慾,而是不斷地自我探詢,並將內在世界與外在萬物連結的軌跡鋪陳在畫面之中。藉由可視的畫作,汪柏成反覆注視著不可視的精神世界。在有和無之間,汪柏成的繪畫對於時間或空間中的「虛空」著墨甚深。虛空的意象在亞洲文化中並不難理解,然而「如何將這樣的概念視覺化?」、「虛空之中究竟存在著什麼?」則是汪柏成持續嘗試的課題。
汪柏成在技法與媒材的運用上,並不往回修改,而是保留了每一步的作畫過程。擅用許多不可定論或不可言傳的視覺語彙,試著打開人們求答案、求解釋甚至以己度人的慣性。在畫面上,汪柏成相當注重「順勢」和「造勢」。以書法的筆意為基礎,汪柏成不僅僅呈現出豐富的視覺,也嘗試著將對於人性的理解,轉換成為畫面中的動態、氣韻。
作畫時已經將展示的樣貌做為考量,汪柏成的畫面尺幅均是以30公分為基準的,也就是長和寬都是30公分的整數倍數。而這樣的設計更有著嘗試「度量」虛空的意義,也即是面對無限大或無限小,總是需要一個有限的事物,才更容易去感受何謂無限。或許可說,汪柏成的繪畫並非敘事性,而是將經驗轉換成視覺暗示,不斷地開啟觀者的聯想空間。
汪柏成從書道出發,討論著人性百態。而最新發表的系列,則是以風馬為開端、藉由宗教神獸為載體,鋪陳著更多容易閱讀與感受的視覺作品。藉由神獸之於水紋雲霧間的意象,轉喻著典籍《讚佛偈》中「剎塵心念可數知。大海中水可飲盡。虛空可量風可繫。無能盡說佛功德」的哲學觀點。藉由無限大與無限小的視點,討論著生滅、有無之於宇宙萬物間,相同相通之處。
畫面運用了皴法的概念,發展出了更多的筆法,鋪陳了許多像是風、像是水、像是植物、種種無法名狀的形體。這些形體有些精緻也有些破損,似乎可以有千萬種的解釋,卻也如同虛空般難以歸類。隨著經驗的累積,汪柏成越來越能夠將殘缺之美鋪陳在畫面中。而這樣不圓滿的視覺,卻直覺地形成了某種完整性。
畫面中的神獸風馬與神器摩尼寶,具體的形象自帶有哲思,但那並不具有傳道式的目的性。畫面更加著重於流動的動勢循環,視覺上高度地去除了符號性和指涉性。更讓觀者專注於「先有勢,再有形」的作畫過程。作品上的筆觸肌理,同時存在著秩序與自然。若隱若現的形象破除了內外關係的邊界,既流動於在一方宇宙中,也流動於虛實之間。
在《乾坤No.2》中,汪柏成直觀地運用了純潔的白色與鮮明的色相,在視覺上展露出愉悅舒適的氣質。如浪花的藍色,如同天地運行般呈現了有缺口的圓,象徵著陰陽也象徵著循環。奔騰的紅色風馬似乎在往外走,卻在完全側面、水平的透視上形成了周而復始的方向感。清透的畫面蘊含了可流動的空氣感,讓觀者的意識不再侷限於尺幅之中,而是有了讓感知無限延伸的可能。
《擊中初心》系列以強烈對比的彩度,形成了一種瞬間感。而看似相互銜接的兩匹風馬,實則是同一匹 / 不同瞬間狀態。就像是迅速按下兩次快門般,擷取並交錯了萬物循環的軌跡。如同大筆揮灑、水滴飛濺狀的「視窗」,則是如同從此方一窺彼方的契機,看見了運行於世間卻又高於世間的因果循環。
展覽中唯一不以風馬為載體的作品《守護者》中,藉用了無論在東西方都象徵祥瑞的白鹿形象。背景的鋪陳,呈現出一份回顧過去抽象風格的反思。極黑之中,隱隱閃耀的金色(泥金顏料)如同內在的靈光流淌。略為隱去了描線與輪廓處處可見取捨,應照著的汪柏成自觀不同生命階段的意識狀態。在靜謐的空間中,視覺之外的思緒如同獨處時緒緩緩收放。
站在東方藝術家的角度,汪柏成秉持著「古典即當代」的看法創作。以東方書法的涵養運用西方的媒材,汪柏成自幼修習書法的經驗是相當關鍵的一環,來自古典的一筆一畫都是可以感受到條理分明的水墨精神。在輕重緩急間,汪柏成將今生今日的體悟與祈願刻畫在了畫布之上。用寫畫的思維與實踐,讓古典與當代自然地重合在一起。
汪柏成所架構、變幻無常的氣質氣息,並不是敘述因果的事件,而是敘述著因果運行的方式。在佛教宇宙觀、水墨筆意、人性觀察三大基礎上,堆疊出饒富趣味的視覺語彙。藉由藝術創作的實踐,一步步地自觀、印證、探詢、對話。提供給了觀者們,一份開闊而細緻的感知空間。